链接复制成功,快去分享给你的朋友吧!

答陈舜俞推官惠诗求全瓦古砚

[宋] 韩琦

邺宫废瓦埋荒草,取之为砚成坚好。
求者如麻几百年,宜乎今日难搜讨。
吾邦匠巧世其业,能辨环奇幼而老。
随材就器固不遗,大则梁栋细棼橑。
必须完者始称珍,何殊巨海寻三岛。
荆人之璧尚有瑕,夏后之璜岂无考。
况乎此物出坏陶,千耕万斸常翻搅。
吾今所得不专全,祕若英瑶藉文缫。
君诗苦择未如意,持赠只虞咍绝倒。
君不见镇圭尺二瑁四寸,大小虽异皆君宝。

分享结果

作者简介

韩琦(一○○八~一○七五),字稚圭,相州安阳(今属河南)人。仁宗天圣五年(一○二七)进士。初授将作监丞、通判淄州,不久入直集贤院、监左藏库,歷开封府推官、三司度支判官、右司谏。宝元初西夏事起,为陜西安抚使,久在兵间,功绩卓着,与范仲淹并称“韩范”。庆历三年(一○四三)为枢密副使,与范仲淹、杜衍共主持新政,庆历五年新政失败,出知扬州,徙郓州、成德军、定州、并州。嘉祐元年(一○五六)为枢密使,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英宗即位,仍为相,封魏国公。神宗立,琦坚辞相位,出判相州,建昼锦堂。不久再次经略陜西。神宗熙宁元年(一○六八),復请归相州。河北地震、黄河决口,徙判大名府,充安抚使。后因反对青苗法,与王安石不合,熙宁六年还判相州。八年卒,年六十八,謚忠献。有《安阳集》五十卷。事见《名臣碑传琬琰集》中集卷四八宋李清臣《韩忠献公琦行状》,《宋史》卷三一二有传。 韩琦诗二十一卷,以明正德九年安阳张士隆河东行臺刻《安阳集》为底本,校以明安成尹仁校本(简称明刻本,藏北京图书馆)、影印清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本(简称四库本)。又从《吴礼部诗话》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,附于卷末。

全部查询 飞花令

答陈舜俞推官惠诗求全瓦古砚

[宋] 韩琦

邺宫废瓦埋荒草,取之为砚成坚好。
求者如麻几百年,宜乎今日难搜讨。
吾邦匠巧世其业,能辨环奇幼而老。
随材就器固不遗,大则梁栋细棼橑。
必须完者始称珍,何殊巨海寻三岛。
荆人之璧尚有瑕,夏后之璜岂无考。
况乎此物出坏陶,千耕万斸常翻搅。
吾今所得不专全,祕若英瑶藉文缫。
君诗苦择未如意,持赠只虞咍绝倒。
君不见镇圭尺二瑁四寸,大小虽异皆君宝。

分享结果

作者简介

韩琦(一○○八~一○七五),字稚圭,相州安阳(今属河南)人。仁宗天圣五年(一○二七)进士。初授将作监丞、通判淄州,不久入直集贤院、监左藏库,歷开封府推官、三司度支判官、右司谏。宝元初西夏事起,为陜西安抚使,久在兵间,功绩卓着,与范仲淹并称“韩范”。庆历三年(一○四三)为枢密副使,与范仲淹、杜衍共主持新政,庆历五年新政失败,出知扬州,徙郓州、成德军、定州、并州。嘉祐元年(一○五六)为枢密使,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英宗即位,仍为相,封魏国公。神宗立,琦坚辞相位,出判相州,建昼锦堂。不久再次经略陜西。神宗熙宁元年(一○六八),復请归相州。河北地震、黄河决口,徙判大名府,充安抚使。后因反对青苗法,与王安石不合,熙宁六年还判相州。八年卒,年六十八,謚忠献。有《安阳集》五十卷。事见《名臣碑传琬琰集》中集卷四八宋李清臣《韩忠献公琦行状》,《宋史》卷三一二有传。 韩琦诗二十一卷,以明正德九年安阳张士隆河东行臺刻《安阳集》为底本,校以明安成尹仁校本(简称明刻本,藏北京图书馆)、影印清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本(简称四库本)。又从《吴礼部诗话》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,附于卷末。